第276章 艰巨考验
  围攻加尔,算得上是的陆战队在登陆之后的第一场苦战。严格说,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不计其数的饥民。
  跟其他的地方,特别是跟农村比,加尔的情况更为严峻。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
  加尔是大城市,不出产粮食,所有食物都是由附近农村供应。在战时的管制体系下,由地方政府负责粮食的收购与分配。在粮仓被梵军清空后,地方政府去哪里找粮食来分配给居民呢?
  相对而言,农民就算被迫向梵军纳粮,各家各户也多少有点存粮,还能通过渔猎与采摘获得一些糊口之物。
  不要忘了,西孟邦在冈伽罗河的下游,河口三角洲最不缺的就是水产。
  此外,出了冈伽罗河就是海产丰富的孟湾,而沿海地区的居民大多是渔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渔船。
  陆战队杀到的时候,加尔几乎是饿殍遍地。
  结果就是,进攻行动变成了救济行动。
  丁镇南早就考虑到这种情况,也让陆战队做好准备,比如第十三陆战师与第十二陆战师都把配送的给养提高了数倍,尤其是第十二陆战师,专门安排一个加强营,用500台载重卡车向前线运送粮食,只是跟随突击部队送到加登里奇的大米就有3000吨,其他各类食品大约有2000吨。
  此外,丁镇南还让刘尊山专门叮嘱前线指挥官。
  只要能够用粮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使用武器。
  显然,在加尔这边,基本就没有用粮食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加登里奇的郊外,第十二陆战师设了3处配发点,用粮食跟包括梵军官兵在内的所有人员进行“交易”。
  要说的话,其实是易货贸易。
  其实,这也是在尝试丁镇南提出的新战术,粮食换武器。
  简单的说,就是拿粮食交换武器弹药。
  按照丁镇南订下的规矩:一支突击步枪的价格是100千克大米或面粉,可以随意调配两种主食的比例;一支半自动或者栓动步枪价值50千克,一支自动手枪价值75千克,一支转轮手枪价值50千克。
  弹药方面,根据枪弹的口径,100发能够换到1千克到20千克主粮。
  此外,机关枪、榴弹发射器、火箭筒、反坦克导弹、火焰喷射器、手榴弹、由人员布设的地雷与单兵防空导弹等等,只要是能够由单兵使用的武器,全都可以拿到配发点,从联军那里换到食物。
  后来,就连军服都算了进去。
  至于车辆与火炮这些大型平台与重型武器,也可以用来交换粮食,只是需要单独跟联军协商。
  当然,除了用粮食“收购”流落到民间的武器之外,陆战队也在积极救助饥民。
  此外,也就是加强治安力度。
  在第五陆战师攻占了加尔的国际机场之后,第十二陆战师就开进加登里奇,承担起了治安巡逻的任务。
  其实,这也跟丁镇南推行的“武器换粮食”计划有直接关系。
  说得简单一点,只有在治安有了保证之后,当地居民才愿意拿武器换粮食。要不然,因为安全方面的顾虑,尤其是有了粮食之后也未必保得住,平民肯定更愿意保留枪械,哪怕得饿着肚皮。
  与治安巡逻同时推进的,还有严格的宵禁制度,以及占领管制法。
  “占领管制法”确实是帝国现行法律,只不过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系列法律,主要针对的就是占领区的社会秩序。关键是,这一系列法律不但针对占领区内的平民,同样针对执行占领任务的军人。
  第一部占领管制法,诞生在第二次全球大战的后期,而且主要针对的,其实是遍布各个战场,执行占领任务的帝国军人。说得直接点,就是约束占领军,为占领区内的居民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此后,在波伊战争期间,占领管制法开始针对占领区的居民,并且首次在法律的层面上赋予占领军执法权。在当时,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在波伊战争期间,帝国军队的主要对手并不是正规军,而是游击队。没有明确的战线,几乎整个占领区都是战场,很难区分平民与游击队员。如果没有战地执法权,占领军很难控制局面,更别说与那些神出鬼没的敌人交战。
  在根本上,占领管制法其实就是具有军事管制效力的民事与刑事法典。
  当然,其本身就是临时性的。
  占领管制法的最大价值,其实就是解放了占领军的手脚,让占领军能够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通过采取由法律允许的手段来维持占领区内部的社会秩序,以及打击破坏社会秩序的敌人。
  简单的说,就是让占领军变成了警察。
  为了更加有效的施行占领管制法,丁镇南还通过陆军司令部,雇用了上千名孟国人,给占领军当翻译。
  这些翻译,全都安排在一线部队,直接随同与配合一线部队行动。
  在大战结束后,这些来自盟国与友好国家的准军事人员,大多成为了帝国公民,至少都获得了永久居住权。
  此外,在加登里奇,还有几千名来自东方集团的民间志愿者,大部分是国际医疗协会的医生护士。
  为此,陆战队还在加登里奇建了几家人道救助医院。
  至与药品,以及医疗用品与器械,反到是小事,毕竟陆战队能把几千上万吨的粮食送到前线,也就不差那点药品与设备。
  可见,陆战队明摆着是要把加登里奇建设成示范区。
  要说的话,效果还不错。
  到1月10日,陆战队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在加登里奇收购与收缴了大约10万支型号各异的枪械,以及差不多500万发枪弹。虽然大部分都是破旧不堪,已经无法正常使用的旧式枪械,有一些甚至是用黑火药发射铅丸的前装步枪,但是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占领军在加登里奇推行的政策确实受到欢迎,而且良好的治安,让加登里奇成为了西孟邦最为主要的灾民聚居地。
  也就是在这段时期,数十万饥民涌入加登里奇。
  后来,东方集团在梵罗国东部地区的首个民事机构开在加登里奇,也就是因为这里最为安全。
  另外一边,第十三陆战师所在的加尔,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丁镇南选择加登里奇做示范,其实就是看中这座城市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这边的作战负担更轻。
  关键还有,在第五陆战师控制了加尔国际机场之后,能由空运从国内获取各种物资。
  虽然空运的效率比不上海运,但是速度快得多,更适合运送重要物资。
  当然,最为主要的问题,还是加尔的居民实在是太多了。
  接近2000万!
  按帝国空军提供的侦查照片所进行的估算,加尔的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很有可能达到了2300万。
  这么多人,陆战队根本应付不了!
  正是如此,第十三陆战师在加尔城外一直呆到1月8日,期间所做的,也就只是阻止城里的梵军突围。
  其实是应付梵军发起的反击。
  可见,在做好充足准备之前,陆战队不会开进加尔城区。
  到了1月8日,在认为已经做好准备的情况下,第十三陆战师发起了进攻,先头部队开入了城区。
  不过,也就在当天,地面进攻就宣告结束。
  原因也很简单,第十三陆战师根本没有为进攻做好准备,或者说没有考虑到可能遭遇的情况。
  先头部队仅控制了加尔东南城区,就不得不停下来。
  梵军几乎没有抵抗,而居住在该城区的大约300万居民,让兵力不到3000的先头部队根本没法招架。
  结果就是,在当天晚上,先头部队从城里撤了回来。
  显然,在根本上仍然是人的问题。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虽然陆战队已经占领坎宁港,第十三陆战师也在此上岸,此外第五陆战师还有一部分在该地,但是第一支运输船队已经在登陆作战行动中,跟随陆战队去了戴蒙德港,物资全都在戴蒙德港,而第二支运输船队即便是快马加鞭,也要在1月下旬才能到达,在此之前能够依靠的只有空运。
  可问题是,机场在加登里奇,野战机场在戴蒙德港。
  在坎宁港这边没有机场!
  就算在1月5日的时候,第十三陆战师修建的野战机场投入使用,也只能为战术运输机提供支持。
  显然,只靠战术运输机,显然是杯水车薪。
  正是如此,在第十三陆战师这边,才没仿照加登里奇的办法,用粮食来应付成千上万的饥民。
  结果就是,从城区里撤出来之后,第十三陆战师的指挥官放弃了抢头功的念头。
  不过,攻打加尔的行动还得继续,只是换了种方式。
  在休整了两天之后,也就是在1月11日,第十三陆战师的先头部队再次出动,不过不是向城内推进,而是从东郊向北推进。在当天晚上,先头部队就到了帕德巴拉,还在城外建立了进攻阵地。
  次日上午,攻打帕德巴拉的行动开始。
  准确的说,第十三陆战师的目的是拿下火车站,而不是占领整座城市,毕竟帕德巴拉也有几百万居民。
  关键就是,帕德巴拉是加尔在北面的门户!
  加尔总共只有两条铁路,而且都往北,分别在冈伽罗河两岸,东边的这条铁路就从帕德巴拉通过。
  其实,西岸那条铁路距离帕德巴拉也不远,才几十千米,在火炮射程之内。
  要说的话,如果可以选,陆战队更愿意去冈伽罗河西岸,占领跟帕德巴拉隔河相望的金德讷格尔。
  道理也很简单,金德讷格尔只有几十万人。
  可惜的是,受冈伽罗河阻隔,就算第十三陆战师有两栖突击作战能力,也未必能够顺利渡过冈伽罗河。关键是,在加尔北面,到帕德巴拉都没有适合渡河的地点,主要就是河道太宽了。
  到帕德巴拉北面去强渡冈伽罗河,再南下攻打与占领金德讷格尔,明显是多此一举。
  攻占帕德巴拉,也就是为了加强对加尔的封锁力度,逼迫梵军从加尔撤退。
  进攻行动完全没有挑战可言,面对的依然是老问题。
  当然,对第十三陆战师来说,也算是轻车熟路。
  在占领火车站之后,第十三陆战师没有向市区推进,留在了郊外,只不过放开了北边的几条公路。
  简单的说,就是准许当地的居民离开帕德巴拉。
  只要不去加尔,什么都好说。
  至于铁路,肯定得切断。
  只是,第十三陆战师的进攻行动也就到此为止。
  不是说害怕遭到梵军的袭击,而是第十三陆战师只有不到2万名官兵,已经没有兵力继续北上了。
  关键就是,运输船队第二趟送来的是第十二陆战师的2个旅,还全都去了戴蒙德港。
  至于第十三陆战师的第二批部队,即便是一切顺利,也要等到1月20日之后,才有可能到达坎宁港。
  这么一来,能够在1月底到达前线就很不错了。
  当然,在获得增援之后,第十三陆战师也不用继续北上。
  有了充足兵力,为什么不直接强攻加尔呢?
  打下加尔,再北上深入冈伽罗河流域,本身就是由丁镇南订下的战略方案。
  正式如此,按照丁镇南做的部署,第十三陆战师在拿下帕德巴拉之后,就着手为攻打加尔做准备。
  只要不出意外,将在1月下旬发起攻打加尔的作战行动。
  关键还有,到时候除了第十三陆战师之外,第五陆战师也将参战,而且投入兵力不会少于5个加强团。
  不要忘了,攻打坎宁港的那支部队已经返回了戴蒙德港。
  此外,第五陆战师的其他部队也将在1月中旬到达前线,并做好战斗准备。
  由此估算,第五陆战师投入的兵力在2万左右。
  再算上第十二陆战师的参战部队,攻打加尔的兵力肯定超过6万,而且至少有5万战斗人员。
  这个兵力,显然是绰绰有余。
  当然,投入这么多兵力,主要是加尔的居民太多了。
  在此之前,陆战队攻占的最大的城市,就只有几百万人。很明显,如何占领与管理一座有2000万居民的城市,不管是对帝国陆战队,还是对联军指挥机构来说,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关键还有,这个挑战根本避不开。就算绕过了加尔,在深入内陆之后仍然要面对人口众多的城市。
  说得直接一点,能否在加尔取得成功,将直接决定在梵罗国的军事行动能否达到最初设想的目的。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愿意投入足够的兵力,把进攻加尔的作战行动当典型战例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