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五十五 远征军(三)
大海船上,苏宁和孙思邈正在就第三十八次实验失败进行磋商,正如一开始所预料的,药方有很大的缺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作用,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为病人续了几天的命,在这之后,病症反而会更加猛烈的夺取病人的生命,在三天之内,病情会持续好转,但是三天之后,病症会在一天之内夺取病患的性命。
若是有病患想要和家人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话,这副药倒是不错的诀别之药,但是苏宁和孙思邈都认为没人会有这种想法,这简直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这药方就是鸡肋,没有实际作用,但却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对病症进行压制的药方,在整个医疗团队找不到任何头绪的时候,这副药方给了医疗团队一点儿曙光。
在对药材进行了分析之后,他们觉得药材在药效和药性上都比较适合重病之人使用,但是这副药方并没有发现药引,也就是说,一般而言用以引导药效和增强药力的药引或许是这副药方的缺失,有些时候,一副药材中的药引可能会使得整副药的药性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会决定一副药能不能发挥它本该发挥的作用,而且药引往往都是很奇怪的东西,比如什么蝙蝠臭虫之类的。
苏宁不知道这副药需不需要配合药引去使用,但是孙思邈认为,这样治大病的药方往往都用相对应的药引用以治疗病患,当初那位老村医使用这副药在世几个人里面救活了三个人。应该就是使用了药引的缘故,那位老村医很有可能已经知道了这种病症的来源,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他来不及完善整副药方,以至于有此缺憾,并且药引也没有留在药方之中。
苏宁倒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反正查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药引的存在,或许的确是因为药引的原因也说不定,如果是这样,又应该如何使用药引。或者说使用什么样的药引呢?这就不是苏宁可以参与进去的。所以苏宁只是每天都过来巡查一番,然后关心一下楚威他们的进程,他们还没有放出告知死亡的信鸽,那么百分之八十是还活着。百分之二十是已经死了没来得及放出鸽子。
苏宁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幸存者的出现应该越来越多。如果可以找到幸存者,他们应该有了消息才是,苏宁特意派人在他们小船的藏匿位置放了一份信件。告诉他们大唐撤退的消息,让他们顺着海陆直接去营州登岸,从营州得到帮助之后再行前往海军大营,千万不要登上辽东半岛,那里正被瘟疫肆虐着。
平常的时候,苏宁仍然在岸上的海军大营里面完善自己的辽东经略方案,思考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将辽东建设起来。
这是一片有着巨大潜力的肥沃土地,上千年都没有人去开发,把白山黑水之地白白的便宜了外族人,而如今自己既然来了,那么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就不可以再一次的荒废到清朝末期,一定要现在就开始使用,虽然东北天寒地动,但是长期的荒废和自然力的施加,使得东北大地所独有的黑土地异常的肥沃,即使一年只能种植一次,也是可以丰收的。
像大豆之类的如今用来制作豆制品和酱油的原料,还有一些油料作物,都可以放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并且因为如今土地的利用率不高,油料作物的种植和产出始终无法增长,黑土地一旦使用上,那可就有好处了。
按照如今的趋势,应该也要往东北黑土地上迁移至少一百万的民众才可以,那里是一片巨大的宝藏所在地,虽然冷,但是只要发展起来,其富庶的程度不会弱于江南的鱼米之乡,黑土地一点儿都不比稻米地要差。
而且东北的可耕种面积可是很高的,比起如今的关中和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也算得上是天府之国,这就等于又一个中原之地,原先的地图上,大唐的版图仅仅只占据了东北大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根本不能体现出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肥美,那么好的一块土地,一定要提早让汉人占据,可不能便宜了其他人。
原本设计的很好,不过在贞观十年的十月中旬,苏宁接到了来自于长安城的李二陛下的信件,而信件的内容让苏宁大吃一惊。
内容居然是来自于西域更西边的极西之地的一个叫做波斯的国家的求援,根据史官的查询,一百多年前将近两百年前的样子,当时的北魏朝廷曾经和这个国家有过很友好的来往,也有过比较好的交情,这个国家给当时的北魏朝廷的感受是很不错的。
根据记载,这个国家建立至今已经有四百余年了,而如今,他们正在遭受一群名叫阿拉伯人的进攻,这些阿拉伯人的进攻非常猛烈,这个古老的波斯国已经承受不住他们的迅猛进攻了,所以在大唐消灭西域之时西域诸国发去的求援文书给了他们希望,他们派了使臣希望可以得到大唐在军队上的支援,重现当初的友好关系。
苏宁拍了拍脑袋瓜子,终于想起来这就是另一个时空中大唐帝国史书所记载的白衣大食与黑衣大食之争,也就是古老波斯萨珊王朝和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战争,不过苏宁对这个翻译还是很感兴趣的,原先的记忆中明明是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怎么到了现在居然就翻译为波斯和阿拉伯呢?难道又是因为蝴蝶效应?
而且原来的历史中萨珊王朝的末代君主的确是向中国求援了,在西元六百六十一年,萨珊王朝末代君主的儿子还逃到了长安城请求唐高宗李治的帮助,当时的大唐当然没有尽全力。只是象征性的护送他回到故土,然后建立了一个波斯都护府,两年之后还是被消灭了,之后就没了消息,而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的正式战争还要在那之后将近八十年以后,高仙芝所指挥的恒罗斯之战。
那是充满了遗憾的一场战斗,可是如果发生在如今,苏宁有理由相信,和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交战,将会是大唐迈入中亚地区的第一步。而且安西都护府的郭孝恪和杜荷都表明态度支持进行战争。李二陛下也对他们提出的理由表示赞同,有一个波斯帝国在前面挡着,不让阿拉伯帝国打过来,那么对于大唐而言。肯定是好事。
刚刚平定的西域之地。如果遭受到了强力的进攻。会发生什么意外就不好了,而且就算不打,放任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消灭。那么大唐迟早还是要和阿拉伯帝国开战,那个时候再开战,阿拉伯帝国将更加强大,对于大唐更为不利。
对于这种看法和来自于波斯帝国的求援,李二陛下觉得新奇无比,文臣们也觉得非常新奇,于是李二陛下就把精致版本的世界地图挂了出来,和诸臣一起研究,在新鲜的劲头过去以后,诸臣从理智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成了两派,以杜如晦为首的一派主张立刻派军队进入波斯帝国帮助波斯人对抗阿拉伯人。
以房玄龄为首的一派主张稳中求进,在没有明白具体的情况的时候,不可贸然出兵,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去考虑,双方语言不通,大唐军队贸贸然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一群完全不熟悉的人对战,未免有些草率,谁也不知道那里的生活习性,那里的气候,那里的食物和人。
而且更不用说大唐刚刚进行了三场战争,虽然都获胜了,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可是对于军队的损耗和前两的损耗也是巨大的,积累了五年的国力损耗了很多,更何况高句丽会战还没有结束,更不知道可怕的大瘟疫什么时候结束,大唐虽然有钱了,可也不是这么个花法,大唐需要休养,整理内政。
杜如晦一派的长孙无忌表示整理内政这一条是不用担心的,大唐军队是出国作战,在波斯人的领土内作战,而不是在大唐的本土打仗,这条根本不用担心,而且从波斯人的国书就可以知道波斯人的国都正在遭受着阿拉伯人的威胁。
如果这个时候大唐出兵攻打阿拉伯人并且打败了他们,挽救了他们的国都,从国威意义上来说可以帮助大唐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波斯国内站稳脚跟,获取巨大的威望,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把阿拉伯人进攻波斯人国都的军队打败,也可以很好的挫败阿拉伯人的士气,让他们对大唐产生顾虑。
更何况谁知道波斯人的国都一旦陷落,他们还有没有办法阻止有效的抵抗?高句丽人的国都被毁掉了就彻底成了一盘散沙,这就是前车之鉴,波斯人一旦陷入混乱,将很难重新组织起来,而波斯帝国一旦被阿拉伯帝国消灭,那么大唐也就要直接面临阿拉伯人的威胁。
虽然不敢肯定阿拉伯人会不会进攻大唐,但是对于和一个较为软弱的波斯帝国做邻国看来,和较具进攻性的阿拉伯帝国做邻居显然更为危险,倒不如说这是唇亡齿寒的典型代表,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摸清对方的底细,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的机会,稍纵即逝。
李二陛下考虑了双方建议之后,稍微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大唐历史上乃至于中华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开国家帮助外**队和外国在外国作战,和一批从来都没有过接触的人接触,和一批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人打仗,事关国家威望和国家安全乃至于国家的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慎重考虑。
李二陛下决定看看苏宁的意思,他觉得苏宁对于外部的消息一向比较敏感,也比较果断,而且李二陛下对于外国的资料还是来源于苏宁给李渊阁下讲的那些故事,那些什么罗马帝国和迦太基什么的大战,还有什么斯巴达克什么的东西,听着都觉得非常的新奇,中原在乱战的时代,遥远的西方也是英雄辈出的战争时代。
苏宁差不多明白了目前的情况,李二陛下还说对方希望大唐可以出动十万人的兵力帮助作战,最少也不要低于五万人,否则根本就没有和阿拉伯人数十万军队进行交战的资本,阿拉伯人现在也在两线侵略,摆在波斯帝国一线的,是大约二十万人左右,而波斯帝国一方由于组织失灵和国土损失严重,只能出动三十万人进行迎战,要是被打败了,就只能用临时武装的民众滥竽充数了。
之前的典型战例是阿拉伯一方五万人正面击溃了波斯帝国的十万军队,所以波斯人觉得这一仗根本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但是那是他们国都的最后一道屏障,而且估计现在已经开打了,没有多少时间,战争的结果就可以出来了。(未完待续……)
...
若是有病患想要和家人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话,这副药倒是不错的诀别之药,但是苏宁和孙思邈都认为没人会有这种想法,这简直就是吃饱了没事儿干,这药方就是鸡肋,没有实际作用,但却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对病症进行压制的药方,在整个医疗团队找不到任何头绪的时候,这副药方给了医疗团队一点儿曙光。
在对药材进行了分析之后,他们觉得药材在药效和药性上都比较适合重病之人使用,但是这副药方并没有发现药引,也就是说,一般而言用以引导药效和增强药力的药引或许是这副药方的缺失,有些时候,一副药材中的药引可能会使得整副药的药性有很大的提高,甚至会决定一副药能不能发挥它本该发挥的作用,而且药引往往都是很奇怪的东西,比如什么蝙蝠臭虫之类的。
苏宁不知道这副药需不需要配合药引去使用,但是孙思邈认为,这样治大病的药方往往都用相对应的药引用以治疗病患,当初那位老村医使用这副药在世几个人里面救活了三个人。应该就是使用了药引的缘故,那位老村医很有可能已经知道了这种病症的来源,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他来不及完善整副药方,以至于有此缺憾,并且药引也没有留在药方之中。
苏宁倒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反正查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药引的存在,或许的确是因为药引的原因也说不定,如果是这样,又应该如何使用药引。或者说使用什么样的药引呢?这就不是苏宁可以参与进去的。所以苏宁只是每天都过来巡查一番,然后关心一下楚威他们的进程,他们还没有放出告知死亡的信鸽,那么百分之八十是还活着。百分之二十是已经死了没来得及放出鸽子。
苏宁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幸存者的出现应该越来越多。如果可以找到幸存者,他们应该有了消息才是,苏宁特意派人在他们小船的藏匿位置放了一份信件。告诉他们大唐撤退的消息,让他们顺着海陆直接去营州登岸,从营州得到帮助之后再行前往海军大营,千万不要登上辽东半岛,那里正被瘟疫肆虐着。
平常的时候,苏宁仍然在岸上的海军大营里面完善自己的辽东经略方案,思考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面将辽东建设起来。
这是一片有着巨大潜力的肥沃土地,上千年都没有人去开发,把白山黑水之地白白的便宜了外族人,而如今自己既然来了,那么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就不可以再一次的荒废到清朝末期,一定要现在就开始使用,虽然东北天寒地动,但是长期的荒废和自然力的施加,使得东北大地所独有的黑土地异常的肥沃,即使一年只能种植一次,也是可以丰收的。
像大豆之类的如今用来制作豆制品和酱油的原料,还有一些油料作物,都可以放在东北的黑土地上,并且因为如今土地的利用率不高,油料作物的种植和产出始终无法增长,黑土地一旦使用上,那可就有好处了。
按照如今的趋势,应该也要往东北黑土地上迁移至少一百万的民众才可以,那里是一片巨大的宝藏所在地,虽然冷,但是只要发展起来,其富庶的程度不会弱于江南的鱼米之乡,黑土地一点儿都不比稻米地要差。
而且东北的可耕种面积可是很高的,比起如今的关中和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也算得上是天府之国,这就等于又一个中原之地,原先的地图上,大唐的版图仅仅只占据了东北大地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根本不能体现出松花江嫩江流域的肥美,那么好的一块土地,一定要提早让汉人占据,可不能便宜了其他人。
原本设计的很好,不过在贞观十年的十月中旬,苏宁接到了来自于长安城的李二陛下的信件,而信件的内容让苏宁大吃一惊。
内容居然是来自于西域更西边的极西之地的一个叫做波斯的国家的求援,根据史官的查询,一百多年前将近两百年前的样子,当时的北魏朝廷曾经和这个国家有过很友好的来往,也有过比较好的交情,这个国家给当时的北魏朝廷的感受是很不错的。
根据记载,这个国家建立至今已经有四百余年了,而如今,他们正在遭受一群名叫阿拉伯人的进攻,这些阿拉伯人的进攻非常猛烈,这个古老的波斯国已经承受不住他们的迅猛进攻了,所以在大唐消灭西域之时西域诸国发去的求援文书给了他们希望,他们派了使臣希望可以得到大唐在军队上的支援,重现当初的友好关系。
苏宁拍了拍脑袋瓜子,终于想起来这就是另一个时空中大唐帝国史书所记载的白衣大食与黑衣大食之争,也就是古老波斯萨珊王朝和新兴的阿拉伯帝国之间的战争,不过苏宁对这个翻译还是很感兴趣的,原先的记忆中明明是白衣大食和黑衣大食,怎么到了现在居然就翻译为波斯和阿拉伯呢?难道又是因为蝴蝶效应?
而且原来的历史中萨珊王朝的末代君主的确是向中国求援了,在西元六百六十一年,萨珊王朝末代君主的儿子还逃到了长安城请求唐高宗李治的帮助,当时的大唐当然没有尽全力。只是象征性的护送他回到故土,然后建立了一个波斯都护府,两年之后还是被消灭了,之后就没了消息,而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的正式战争还要在那之后将近八十年以后,高仙芝所指挥的恒罗斯之战。
那是充满了遗憾的一场战斗,可是如果发生在如今,苏宁有理由相信,和阿拉伯帝国的第一次交战,将会是大唐迈入中亚地区的第一步。而且安西都护府的郭孝恪和杜荷都表明态度支持进行战争。李二陛下也对他们提出的理由表示赞同,有一个波斯帝国在前面挡着,不让阿拉伯帝国打过来,那么对于大唐而言。肯定是好事。
刚刚平定的西域之地。如果遭受到了强力的进攻。会发生什么意外就不好了,而且就算不打,放任波斯帝国被阿拉伯帝国消灭。那么大唐迟早还是要和阿拉伯帝国开战,那个时候再开战,阿拉伯帝国将更加强大,对于大唐更为不利。
对于这种看法和来自于波斯帝国的求援,李二陛下觉得新奇无比,文臣们也觉得非常新奇,于是李二陛下就把精致版本的世界地图挂了出来,和诸臣一起研究,在新鲜的劲头过去以后,诸臣从理智的角度进行分析,分成了两派,以杜如晦为首的一派主张立刻派军队进入波斯帝国帮助波斯人对抗阿拉伯人。
以房玄龄为首的一派主张稳中求进,在没有明白具体的情况的时候,不可贸然出兵,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去考虑,双方语言不通,大唐军队贸贸然进入一个完全不熟悉的地方,和一群完全不熟悉的人对战,未免有些草率,谁也不知道那里的生活习性,那里的气候,那里的食物和人。
而且更不用说大唐刚刚进行了三场战争,虽然都获胜了,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可是对于军队的损耗和前两的损耗也是巨大的,积累了五年的国力损耗了很多,更何况高句丽会战还没有结束,更不知道可怕的大瘟疫什么时候结束,大唐虽然有钱了,可也不是这么个花法,大唐需要休养,整理内政。
杜如晦一派的长孙无忌表示整理内政这一条是不用担心的,大唐军队是出国作战,在波斯人的领土内作战,而不是在大唐的本土打仗,这条根本不用担心,而且从波斯人的国书就可以知道波斯人的国都正在遭受着阿拉伯人的威胁。
如果这个时候大唐出兵攻打阿拉伯人并且打败了他们,挽救了他们的国都,从国威意义上来说可以帮助大唐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波斯国内站稳脚跟,获取巨大的威望,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把阿拉伯人进攻波斯人国都的军队打败,也可以很好的挫败阿拉伯人的士气,让他们对大唐产生顾虑。
更何况谁知道波斯人的国都一旦陷落,他们还有没有办法阻止有效的抵抗?高句丽人的国都被毁掉了就彻底成了一盘散沙,这就是前车之鉴,波斯人一旦陷入混乱,将很难重新组织起来,而波斯帝国一旦被阿拉伯帝国消灭,那么大唐也就要直接面临阿拉伯人的威胁。
虽然不敢肯定阿拉伯人会不会进攻大唐,但是对于和一个较为软弱的波斯帝国做邻国看来,和较具进攻性的阿拉伯帝国做邻居显然更为危险,倒不如说这是唇亡齿寒的典型代表,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摸清对方的底细,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一个需要我们紧紧抓住的机会,稍纵即逝。
李二陛下考虑了双方建议之后,稍微有些犹豫,毕竟这是大唐历史上乃至于中华帝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离开国家帮助外**队和外国在外国作战,和一批从来都没有过接触的人接触,和一批从来都没有接触过的人打仗,事关国家威望和国家安全乃至于国家的发展,这一切都需要慎重考虑。
李二陛下决定看看苏宁的意思,他觉得苏宁对于外部的消息一向比较敏感,也比较果断,而且李二陛下对于外国的资料还是来源于苏宁给李渊阁下讲的那些故事,那些什么罗马帝国和迦太基什么的大战,还有什么斯巴达克什么的东西,听着都觉得非常的新奇,中原在乱战的时代,遥远的西方也是英雄辈出的战争时代。
苏宁差不多明白了目前的情况,李二陛下还说对方希望大唐可以出动十万人的兵力帮助作战,最少也不要低于五万人,否则根本就没有和阿拉伯人数十万军队进行交战的资本,阿拉伯人现在也在两线侵略,摆在波斯帝国一线的,是大约二十万人左右,而波斯帝国一方由于组织失灵和国土损失严重,只能出动三十万人进行迎战,要是被打败了,就只能用临时武装的民众滥竽充数了。
之前的典型战例是阿拉伯一方五万人正面击溃了波斯帝国的十万军队,所以波斯人觉得这一仗根本没有什么希望可言,但是那是他们国都的最后一道屏障,而且估计现在已经开打了,没有多少时间,战争的结果就可以出来了。(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