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盘点
第二天中午,丁红星放学之后,来到了自己的门店,沈福才和杨连忠都在这里,他们正在往集邮册里摆放邮票。
看到丁红星来了,沈福才拿出一本账本递给了丁红星道:“红星,这是这两天的收支账,你看一看。”
丁红星拿过账本看了起来,沈福才记的是最简单的那种现金收支账,对他这个前世当过财务经理的人来说自然没有任何难度,昨天一天,门店开张收的礼金共有七千五百四十元,销售收入一千元,今天上午的订金收入是五千元,分别是农行的三千元和工商局的两千元,销售收入二十四元五角,这两天的收入总共是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四元五角。
而支出主要是昨天一天的,最大的支出是酒席钱,昨天中午和晚上请客的酒席钱总共是一千三百五十元,其它所有的零散支出加起来是两百三十六元四角,总支出为一千五百八十六元四角。
总共算下来,这两天的结余是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八元一角,其中一万元已经存入了银行,其余近两千元留在了店里作为流动资金了。
看完了收支账,丁红星抬头道:“昨天收的礼金有这么多?”
昨天收礼金这事是沈福才收钱,杨连忠记礼簿,所以具体收了多少钱丁红星也不清楚。
沈福才又拿出一本礼簿递给丁红星道:“收的礼金的情况全在上面呢。”
丁红星又翻开礼簿看了看,红星厂的工人们基本上都是送的二十元,这也是当时桂城随礼的平均标准了,只有龚景天送了五十元,这已经是高标准了,这也是因为他跟丁跃进的关系不一样,他自己的身份也不一样,有时候身份也是一种负担,送的礼金都要比别人多一些。
孔昭强也送了五十元,这也算是一份重礼了。
李深同样送了五十元,而常征和陈建新都送两百元,这在当时算是超标准的重礼了。
而接着看下去,农行和工商局各以单位的名义送了五百元,熊行长和吕局长以个人名义各送了两百元,张祥华和谢主任以个人名义各送了一百元,这样,光是他们几个就送了一千六百元的礼金。
而送得最多的还是王朝阳他们,王朝阳、赵海、齐名扬、施荣等好几个人都是送的五百元钱,其余几个也都送了两百元。
看完了礼簿,沈福才道:“王朝阳他们送的礼金太重了吧?咱们收这么多礼金合适吗?”
丁红星沉思了起来,如果是别人,他肯定会有疑虑,不过王朝阳这样做,他倒觉得这符合王朝阳的做事风格,王朝阳自己的出身不凡勿庸置疑,从这几天的交往来看,他对钱的态度也不是很看重,只要是投缘的人,他从不吝惜钱,那天他请大家喝茅台、五粮液,算起来就花了不少钱,所以这件事情王朝阳是非常有可能做得出来的。
而其他人送这么重的礼,应该都是看在王朝阳的面子上,王朝阳要给朋友捧场,他们当然也不能出手小气。
既然自己把王朝阳当成了朋友,就不应该对他的用心有什么怀疑,想到这里,他对沈福才道:“没事的,福才哥,咱们把这些人情都记住,记得以后还就行了!”
沈福才点了点头,丁红星又问道:“杨师傅,农行和工商局订的礼品都设计好了吧?”
杨连忠点头道:“都设计好了,一个集邮册,一个集币册,你看看。”
杨连忠找出一个已经摆放好的集邮册和一个集币册递给丁红星,丁红星接过来先打开了集邮册,集邮册里摆放的都是七十年代的大动乱之后发行的邮票,这也很好理解,那之前发行的邮票大多都是价值比较高的邮票,这礼品一份才两百块,所以不可能使用那些邮票。
另外,大动乱之前发行的邮票在画面和设计上,都不如之后发行的邮票那么精美漂亮,作为礼品的话,还是大动乱之后发行的邮票更加合适一些,接受这些礼品的人大都是外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嘛,还是弄点漂亮些的邮票比较好。
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则,集邮册里也没有生肖票,因为如果要搞生肖票的话,当然应该把第一轮生肖票配齐,可是第一轮生肖票现在的市价都得一百好几十了,其它的邮票和纪念币还怎么配?
杨连忠选择的都是那些画面精美,价格适中,存量很足的大众化邮票,比如荷花、梅花、益禽、珍稀动物、五岳、吴昌硕还有各种风景邮票以及小型张等等,他的摆放也很讲究,把每种专题的邮票摆放在同一页上面,看上去风格统一,琳琅满目,让人看了就赏心悦目,可以说,这样的精心摆放,本身就是杨连忠对集邮多年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同理,集币册里也是那些发行量比较大,价格适中的纪念币,像那些价格昂贵的金银铜质纪念币是不会放进去的。
看完之后,丁红星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杨师傅,你弄得很好,特别是这集邮册,设计得太漂亮了。”
杨连忠道:“你满意就好。”
丁红星道:“我敢保证他们收到货也会很满意的。对了,这笔生意的利润有多少?”
杨连忠回答道:“我们打了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利润,不过由于现在邮币市场的行情不好,价格普遍偏低,这批货的升值潜力是很大的。”
丁红星知道,对于邮票和纪念币来说,百分之三十的利润算是很厚道了,何况现在的价位还偏低呢,他点头道:“很好,这笔生意虽然是关系户的生意,按说,多赚点利润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不管是什么样的客户,我们都要做到童叟无欺。等我们在这一行把口碑做起来了,我们自然会财源广进的!”
杨连忠和沈福才都是凛然点头,虽然丁红星在他们三人当中年龄最小,可是他们已经自然而然的以丁红星为中心,习惯听他的指示了。
看到丁红星来了,沈福才拿出一本账本递给了丁红星道:“红星,这是这两天的收支账,你看一看。”
丁红星拿过账本看了起来,沈福才记的是最简单的那种现金收支账,对他这个前世当过财务经理的人来说自然没有任何难度,昨天一天,门店开张收的礼金共有七千五百四十元,销售收入一千元,今天上午的订金收入是五千元,分别是农行的三千元和工商局的两千元,销售收入二十四元五角,这两天的收入总共是一万三千五百六十四元五角。
而支出主要是昨天一天的,最大的支出是酒席钱,昨天中午和晚上请客的酒席钱总共是一千三百五十元,其它所有的零散支出加起来是两百三十六元四角,总支出为一千五百八十六元四角。
总共算下来,这两天的结余是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八元一角,其中一万元已经存入了银行,其余近两千元留在了店里作为流动资金了。
看完了收支账,丁红星抬头道:“昨天收的礼金有这么多?”
昨天收礼金这事是沈福才收钱,杨连忠记礼簿,所以具体收了多少钱丁红星也不清楚。
沈福才又拿出一本礼簿递给丁红星道:“收的礼金的情况全在上面呢。”
丁红星又翻开礼簿看了看,红星厂的工人们基本上都是送的二十元,这也是当时桂城随礼的平均标准了,只有龚景天送了五十元,这已经是高标准了,这也是因为他跟丁跃进的关系不一样,他自己的身份也不一样,有时候身份也是一种负担,送的礼金都要比别人多一些。
孔昭强也送了五十元,这也算是一份重礼了。
李深同样送了五十元,而常征和陈建新都送两百元,这在当时算是超标准的重礼了。
而接着看下去,农行和工商局各以单位的名义送了五百元,熊行长和吕局长以个人名义各送了两百元,张祥华和谢主任以个人名义各送了一百元,这样,光是他们几个就送了一千六百元的礼金。
而送得最多的还是王朝阳他们,王朝阳、赵海、齐名扬、施荣等好几个人都是送的五百元钱,其余几个也都送了两百元。
看完了礼簿,沈福才道:“王朝阳他们送的礼金太重了吧?咱们收这么多礼金合适吗?”
丁红星沉思了起来,如果是别人,他肯定会有疑虑,不过王朝阳这样做,他倒觉得这符合王朝阳的做事风格,王朝阳自己的出身不凡勿庸置疑,从这几天的交往来看,他对钱的态度也不是很看重,只要是投缘的人,他从不吝惜钱,那天他请大家喝茅台、五粮液,算起来就花了不少钱,所以这件事情王朝阳是非常有可能做得出来的。
而其他人送这么重的礼,应该都是看在王朝阳的面子上,王朝阳要给朋友捧场,他们当然也不能出手小气。
既然自己把王朝阳当成了朋友,就不应该对他的用心有什么怀疑,想到这里,他对沈福才道:“没事的,福才哥,咱们把这些人情都记住,记得以后还就行了!”
沈福才点了点头,丁红星又问道:“杨师傅,农行和工商局订的礼品都设计好了吧?”
杨连忠点头道:“都设计好了,一个集邮册,一个集币册,你看看。”
杨连忠找出一个已经摆放好的集邮册和一个集币册递给丁红星,丁红星接过来先打开了集邮册,集邮册里摆放的都是七十年代的大动乱之后发行的邮票,这也很好理解,那之前发行的邮票大多都是价值比较高的邮票,这礼品一份才两百块,所以不可能使用那些邮票。
另外,大动乱之前发行的邮票在画面和设计上,都不如之后发行的邮票那么精美漂亮,作为礼品的话,还是大动乱之后发行的邮票更加合适一些,接受这些礼品的人大都是外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嘛,还是弄点漂亮些的邮票比较好。
当然,也是因为这个原则,集邮册里也没有生肖票,因为如果要搞生肖票的话,当然应该把第一轮生肖票配齐,可是第一轮生肖票现在的市价都得一百好几十了,其它的邮票和纪念币还怎么配?
杨连忠选择的都是那些画面精美,价格适中,存量很足的大众化邮票,比如荷花、梅花、益禽、珍稀动物、五岳、吴昌硕还有各种风景邮票以及小型张等等,他的摆放也很讲究,把每种专题的邮票摆放在同一页上面,看上去风格统一,琳琅满目,让人看了就赏心悦目,可以说,这样的精心摆放,本身就是杨连忠对集邮多年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同理,集币册里也是那些发行量比较大,价格适中的纪念币,像那些价格昂贵的金银铜质纪念币是不会放进去的。
看完之后,丁红星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杨师傅,你弄得很好,特别是这集邮册,设计得太漂亮了。”
杨连忠道:“你满意就好。”
丁红星道:“我敢保证他们收到货也会很满意的。对了,这笔生意的利润有多少?”
杨连忠回答道:“我们打了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利润,不过由于现在邮币市场的行情不好,价格普遍偏低,这批货的升值潜力是很大的。”
丁红星知道,对于邮票和纪念币来说,百分之三十的利润算是很厚道了,何况现在的价位还偏低呢,他点头道:“很好,这笔生意虽然是关系户的生意,按说,多赚点利润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不管是什么样的客户,我们都要做到童叟无欺。等我们在这一行把口碑做起来了,我们自然会财源广进的!”
杨连忠和沈福才都是凛然点头,虽然丁红星在他们三人当中年龄最小,可是他们已经自然而然的以丁红星为中心,习惯听他的指示了。